學思湖海外名師講壇信息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6-05-05浏覽次數:1440

講座題目:

Syntactico-semantic Change in Chinese:
Processes of Analogy, Reanalysis, and External Borrowing
(漢語語法-語義演變: 類推、重新分析、外借)

講 座 人:

Prof. Alain Peyraube (阿蘭·貝羅貝 教授)

所在單位: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CRLAO)

講座時間:

2016年5月26日 13:30

講座地點:

對外漢語學院303多功能廳

内容提要: Some of the most hotly debated topic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on syntactico-semantic change in a functional-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propose a new model of grammatical change in Chinese will be discussed by providing more solidly-based definitions of such notions as “grammaticalization”, “lexicalization”, “degrammaticalization”, “exaptation”, and “reanalysis”, as well as “analogy” with respect to internal processes of change, but also for external ones, specifically, borrowing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or contact-induced change.
   
   
講座題目:

談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講 座 人: 徐  丹  教授
所在單位: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CRLAO)
講座時間: 2016年5月26日 15:10
講座地點: 對外漢語學院303多功能廳
内容提要: 科學研究的方法從合到分(分科分領域),又從分到合(跨學科、跨領域)都是時代使然。在特定的曆史階段都是研究方法進步到某一階段的表現。以語言學為例,語言學創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索緒爾(Saussure) 創立了語言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曆史語言學發端于18世紀。歐洲學者開始建立曆史語言學的比較方法。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語言學家開始研究語言的譜系。60年代的語言類型學研究蓬勃發展,至今方興未艾。語言學一直非常重視語言内部機制的演變。語言接觸的研究始自50年代。但真正發展起來還是晚近的事情。人們注意到,應當重視研究語言的社會因素和人文背景。不研究一個語言的社會因素,而隻研究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内部系統是片面的研究。語言演變外部的機制-語言接觸和語言借貸越來越得到學者們的重視。這幾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無所謂孰優孰劣。
   
   
講座題目: 利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絲綢之路上的語言
講 座 人: 徐  丹  教授
所在單位: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CRLAO)
講座時間: 2016年5月27日 13:30
講座地點: 對外漢語學院303多功能廳
内容提要: 本專題想說明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
曆史學、人類學、語言學和分子人類學結合起來有廣闊的前景。對于人文科學來說,語言學是一門年青的學科,對于自然科學來說,分子人類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結合兩個學科(但不限于這兩個學科)考察某些人群和語言,是我們正在做的工作。如果不研究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隻限于單純的語言學研究,有時會給我們的研究帶來偏誤。甚至會得出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中國境内絲綢之路上的語言及人群資源是人類寶貴的财富。語言學工作者應當而且可以更多地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
   
   
講座題目:

Case system in the Northwestern Sinitic Languages
西北地區漢語族語言的名詞格系統

講 座 人: Prof. Alain Peyraube (阿蘭·貝羅貝 教授)
所在單位: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CRLAO)
講座時間: 2016年5月27日 15:10
講座地點: 對外漢語學院303多功能廳
内容提要: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the languages, namely the case system for the following Sinitic languages will be examined: Hezhou [or Linxia], Tangwang, Wutun, Gangou, that have been sometimes viewed as ‘mixed languages.’
An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main questions will be tentatively suggested: Do we really have case suffixes in these languages (cases are a morphological notion) or simply thematic roles expressed by postpositions (thematic roles are a semantic notion)? Do we really have a Qinghai-Gansu linguistic area? Can these Sinitic languages be characterized as being ‘mixed’ languages?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