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 時間:3月19日13:30-15:50 地點:第二報告廳
小組召集人:李勁榮 完 權
曹秀玲 | 漢語書面語人際交互現象探微 | 上海師範大學 |
崔玉珍 | 法庭問答互動的信息分析 | 中國政法大學 |
黃健秦 | 互動視角中的空間量及完句問題 |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黃立鶴 | 基于語料庫的語力表達多界面互動關系研究 | 同濟大學 |
李勁榮 | 準雙向動詞功能擴展的及物性解釋 | 上海師範大學 |
田 婷 | 漢語會話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混用現象的分析 | 中國人民大學 |
完 權 | 零句是漢語中語法與社會互動的根本所在 |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 |
延俊榮 | 互動中的自我表達識解 | 山西大學 |
第二組 時間:3月19日13:30-15:50 地點:三号會議室
小組召集人:侍建國 陳振宇
陳振宇 | 人際互動與語氣詞系統的形成 ——基于成都話口語語料庫的研究 | 複旦大學 |
陳 穎 | 試論語氣詞互動等級序列 | 四川師範大學 |
鄧川林 | 句尾“了”與信息結構的互動研究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高增霞 | “吧”字易位句的語用分析 | 中國人民大學 |
李 韻 | 語氣助詞“哦”和“哈”的交際價值分析 | 四川大學 |
劉娅瓊 | 現場講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 上海海事大學 |
饒宏泉 | 互動視角的“來着”表義及功能研究 | 安徽師範大學 |
侍建國 張媛媛 | 從傳信角度看“了2”的話語接續功能 | 澳門大學 |
第三組 時間:3月19日13:30-15:50 地點:五号會議室
小組召集人:胡德明 劉培玉
董正存 | “贊歎”義格式“(真)有你/您的”和“真行/成” | 中國人民大學 |
顧鳴镝 | 漢語框架構式“有X無Y”的整合層級及其理據解析 |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胡德明 汪钰淇 | 口語互動交際中“誰說+X”構式考察 | 浙江師範大學 |
金海燕 李先銀 | 從行為關聯到情理模式:“都X了”的語用功能及語篇效應 | 北京語言大學 |
李宇鳳 | 重慶話否定習語“不存在”和“說這些” | 四川大學 |
劉培玉 | 動結式的構造過程及其制約機制 | 長沙理工大學 |
王 倩 | 從發話人與聽話人的雙重角度看“沒A沒B”構式量性意義的認知整合 | 吉林大學 |
吳為善 陳再陽 | 漢語構式的原型解析及其構件變異的承繼解讀 |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 |
第四組 時間:3月19日13:30-15:50 地點:外賓樓101室
小組召集人:王 健 唐正大
蔡 瑱 | 舟山話語用标記“咋話”的互動語言學視角 | 上海師範大學 |
金立鑫 | 從互動語言學角度看普通話混合語序類型 | 上海外國語大學/韓國高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 |
陳玉東 | 互動視角下的漢語陳述疑問句韻律分析 | 中國傳媒大學 |
唐正大 | 極性疑問句中對抗性語力的強化和弱化以及句法-語用像似性問題——以關中永壽方言為例 | 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 |
王 健 顧 靜 | 蘇州(渭塘)方言“阿有得” |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
吳懷成 | Salish語和漢語的指稱化和陳述化程度差異比較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社科院語言所 |
楊曉東 | 從北方方言的确認标記“哈”看句法-語用的互動 | 浙江工業大學 |
樂 明 陳滢竹 | 從互動視角看壯語疑問詞lawz | 浙江大學 |
第五組 時間:3月19日16:10-18:30 地點:第二報告廳
小組召集人:龍海平 徐晶凝
劉春光 | 互動視角下現代漢語複句語序變異研究 | 上海師範大學 |
劉 鋒 | 互動語言學對話語小品詞研究的啟示 | 西安外國語大學 |
劉慧清 | 現代漢語話題焦點同形結構及其理據分析 | 上海師範大學 |
于泳波 | “全部、所有、一切”:主觀全量與客觀全量 |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樂 耀 | 漢語會話交際中指稱的調節 |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 |
曾靜涵 袁毓林 | 近現代漢語副詞“白”的反預期功能 | 北京大學 |
龍海平 | 現代漢語表提醒“你想”的形成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徐晶凝 | 立場标記“我看”的話語功能 | 北京大學 |
第六組 時間:3月19日16:10-18:30 地點:三号會議室
小組召集人:劉運同 王世凱
賈澤林 | 互動性話語環境與“還”字句的使用條件和功能 | 陝西師範大學 |
李先銀 | 情理驅動與情感表達:以“也”的主觀化為例 | 北京語言大學 |
劉運同 | 淺論“好”的互動功能 | 同濟大學 |
馬 韬 | 從語體角度對漢語主賓互易的定量比較分析 | 上海杉達大學 |
王世凱 | 句尾“不是”的付綴化、功能變化及其來源問題 | 渤海大學 |
張麗敏 | 自然口語中“咱”的移指用法及其交互主觀性 | 四川大學 |
張 磊 姚雙雲 | 互動交際中“而且”話語功能的浮現 | 華中師範大學 |
張文賢 | 反問句在對話中的協調功能分析 | 北京大學 |
第七組 時間:3月19日16:10-18:30 地點:五号會議室
小組召集人:姚雙雲 朱 軍
胡 瓊 樂 明 | 基于語料庫的财經評論語料庫中S-V句研究 | 浙江大學 |
李新良 | 概念結構與構式互動的漢語半叙實動詞研究 | 浙江工業大學 |
劉小輝 | 互動語言學視角下漢語口語對話中的副詞移位現象 | 中國社科院太阳网集团8722院 |
姚雙雲 喻 薇 | “一個+NP”類指句與話語立場的表達 | 華中師範大學 |
應學鳳 陸丙甫 | 動賓複合詞動賓倒序的規律及不倒序的原因 | 浙江外國語學院 南昌大學 |
朱 軍 | “不怎麼樣”的話語分析 | 湘潭大學 |
朱 琳 | 語言、情感和元語用操作 | 上海師範大學 |
朱慶祥 | 互動視角下“把”字句賓語有定性研究 | 上海師範大學 |
第八組 時間:3月19日16:10-18:30 地點:外賓樓101室
小組召集人:林爾嵘 楊穎
方 迪 | The Negation Tendency of Assessment Construction and Motivation of Its Formation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太阳网集团8722院 |
林爾嵘 | 從互動交際的角度看“易位句”的語法化軌迹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Andrea Scibetta |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classroom: a corpus-based study on Chinese learners of L2 Italian | University for Foreigners of Siena,Italy |
ANNA MARJATTA VATANEN | Responding in overlap. Agency, epistemicity and social action in conversation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Kerry Sluchinski | The Usage of Third-Person Pronoun ta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 University of Alberta |
Chen WANG | The Event Structure of le in Mandarin: Distinguishing Sentence-final from Word-final |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
謝心陽 | The Typical Responses of Yes-no Questions and Wh-questions in Chinese Everyday Conversation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太阳网集团8722院 |
楊 穎 | Responding with the nonreferential demonstrative: On the turn-initial na ‘that’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
Linda Lam Ho | Identity and English Classroom Conversation at a University in Macao |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